如何做好生產計劃?解決制造業生產管理混亂難題|思博企業管理咨詢769
發表時間:2017-10-19 11:59 企業之亂,表面出血點在“生產”,但是在生產之下還有整個經營管理的人資、研發、銷售、采購、財務的全盤。 關于生產,思博之前在《制造企業之亂,始于訂單,終于生產》中分享過,可以>>點這里<<進行回顧,生產管理是一個組合詞,它包括生產和管理兩個部分。有生產,沒管理,仍然是現在很多企業的“病”。 思博企業管理咨詢是一家專業服務生產制造業的管理咨詢公司,在走訪大量中國200-2000人企業的過程中,在生產系統,這些現象隨處可見:
企業生產一個產品,所有的生產動作都是相對固定的,但是管理動作不然。產生以上亂象的原因之一是生產工作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撐,簡單說來就是“亂搞”。隨意的生產人員沒有標準的作業流程和作業規范,隨意的生產計劃使插單和換線經常發生,銷售計劃、生產計劃、物料計劃的脫節使生產工作變得更加艱難。生產計劃部門偏離了指揮中心、運作樞紐的工作職能,就像不是主帥指揮將軍作戰,而是將軍指揮主帥行動,生產計劃部門淪為生產部門的附屬單位,是很多企業的現狀。 因此建立既科學、又適合企業實際的生產管理制度,規范工作職責及具體工作流程就成了解決以上亂象的關鍵,那么怎樣才能做好生產計劃呢?分為5個步驟,具體的操作方法和工具,思博首席咨詢師唐政老師在10月27-28日“職業總經理特訓營”之《年度經營計劃與全面預算管理》課程上將詳細分享,了解課程預告>>點這里<<。 一、規范生產管理制度 資料現實,每年中國有近15萬家企業誕生,10萬家企業破產;60%的企業在發展五年是破產,85%企業在十年內破產。企業在營業額達到1000萬至3億元之間是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是企業的執行力不穩定或缺失,而是企業的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系統和生產系統不完善。每一個行業都有做得好的企業,企業的發展受外部制約時,從內部尋找突破口是一條捷徑,通過年度經營計劃與全面預算管理,自銷售部門至生產部門,建立健全企業經營管理機制,規范、約束大家的行為,最終建立良好的生產秩序,消除亂象,這些是做好生產管理、規范生產計劃編制的基礎。 二、產能負荷分析 對產能分析、了解不足,憑經驗擬定的《生產計劃表》往往與實際執行狀況不符,《生產計劃表》難以執行,生產管理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這些就要求企業生產管理人員用數據化管理的思維從產品種類、生產制造流程及各個過程需要使用的機器設備來綜合考慮產能。 1、短期的產能調整 在未做好充分的事前計劃和準備,或者產品與數量有較大的變動,所產生的人力或機器負荷與需求不平衡時,可能的方法有: 表格 2、長期的產能調整 機器產能不足時,可考慮延長工種工時或新增設備來提升產量,對于生產要素,綜合考慮成本及生產效率等因素,可最終決定是延長工種工時還是新增設備。 三、均衡銷售計劃與生產計劃 1、生產型企業按照產銷關系的不同可以分為存貨生產型和訂貨生產型企業,前者強調按照既定計劃生產,銷售部門依產品、市場狀況及銷售方法,做好銷售預估,并依此來設定最低成品存量,開展系列生產;而后者是接到客戶訂單后,再開始安排生產。 2、計劃的擬定 思博在項目操作中,通過企業經營管理四大會議打通企業內部信息流,四大會議分別是月度經營會議、月度產銷會議、月度行銷會議、月度財務分析會議,四大會議的詳細操作流程請持續關注思博商學院,了解>>駐廠咨詢項目案例 點這里<<。 現實中,很多工廠沒有事前的年度銷售計劃,或是有了年度計劃,但銷售部門沒有細分到每月能接受的訂單,是不是超過了之前的計劃量。沒有計劃的溝通,造成生產過程中工廠的生產管理、品管、物料、生產及人事部門手忙腳亂,為出貨疲于奔命,導致交貨期拉長,產量無法提升,生產效率及產品品質受到影響。 出了問題,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會責怪生產部門,而事實上,在各類生產要素較為完備的情況下,這種亂象的根源不在生產,而在銷售。生產計劃部門無法做出一個與銷售相接軌的生產計劃,生產進度控制自然受到挑戰。因此,不論存貨生產型還是訂貨生產型,銷售部門每年均應做好市場調查,并進行預估,并充分考慮客戶類別、產品類別、訂貨類數、交貨時間等因素,擬定年度各月銷售計劃,才是生產工作正常開展的根本。 3、工作任務指派 生產計劃確定后,生產部門應以班組為單位,排定班組生產計劃,同一件產品,生產流程時間安排要能銜接,半成品的流動才會順暢,班組與班組間保留一定的緩沖量,以免銜接不上或堆積太多。 4、編制生產計劃前準備事宜 (1)物料是否齊備; (2)熟悉公司產品、了解產品加工工序; (3)材料使用途徑; (4)了解市場需求; (5)了解員工動態、機器的正常運作一級物料齊套狀況; (6)生產進度的有效跟蹤與控制; (7)下達生產指令需仔細、準確,不能少下,漏下; (8)信息需及時反饋與跟進; (9)適當考慮異常情況; (10)了解車間產能; (11)管理好獨立需求; (12)質量情況及品質控制; (13)正常情況下不能排期太緊,以考慮插入急單的情況; (14)了解產品、相關工藝流程、瓶頸工序:前工序先采購; (15)了解物料的性能; (16)物料的采購周期及到料情況跟進; (17)合理地調配人員; (18)跟供應倉儲部門、人員聯系保證物料的供給; (19)與工程、技術部門聯系技術支持; (20)制定和查看相應的系列計劃:如產品開發計劃、生產作業排序計劃、人員計劃、產能計劃與負荷計劃、庫存計劃、出貨計劃、物料計劃、外協計劃等。 四、日程安排 1、日程表(訂貨生產型) 從銷售部接到訂單到生產部完成生產出貨整個過程規劃一個日程,從中可以得到: (1)整個流程如何銜接。 (2)整個流程如何簡化,怎樣做可以縮短時間,爭取訂單。 (3)對流程中各階段的工作制定一個標準時間,可以做為: A銷售部門接訂單的標準交貨前置時間。 B生產管理做生產計劃的依據。 C各班組進度控制的指針。 2、人們對于交貨的快慢,往往會把焦點放在生產部門,事實上生產時間只不過是全部時間的一部分,生產的時間是最難予壓縮的,我們應該從產品設計時間、采購時間、發貨時間等方面試著縮短時間,設計產品,采購材料,生產產品三者之間互動互補,哪些產品市場需求量大、生命周期較長,則可采用存貨生產。哪些產品需求量小、生命周期較短,則可采用訂貨生產。 五、生產進度管理 1、生產進度管理內容 從日程基準流程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產品的產出需要經歷的部門及人員很多,每一部門及人員應有自己的進度,并加以掌握與控制,而不像有些企業把生產進度認為是制造部門的責任,而忽略了進度管理,進度管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事務性的進度 接到客戶訂單后到物料分析,訂購等的時間控制。 (2)采購進度 采購的材料及零件應訂有標準購備時間,并加以嚴格控制。 (3)檢驗進度 物料進廠后完成驗收的時間應加以控制。 (4)外協進度 委托外協單位加工、生產時程的控制。 (5)生產進度 由制造部門及生產管理雙重控制。 2、進度管理方法 較常用的進度管制法有 (1)批量管制法 生產計劃以一定的批量加以編寫,并做為進度管理的基準,此種方法適用于存貨生產型的產品。 (2)訂單管制法 此方法適用于訂單生產型,每一訂單編一個號碼(有時訂單很大,又分批、分期交貨,也可將訂單拆開來開具制造單),此種做法是一般企業最常見的。 3、生產進度管理基本流程 (1)銷售部門結合生產管理人員反饋的產能負荷情況,簽訂銷售訂單。 (2)銷售部門同生產管理部門協商后排定銷貨計劃(總數及細目之訂單號、產品、數量、交期)。 (3)生產管理部門依工廠產能及銷售計劃,排定季、月、周生產計劃。 (4)采購部門依生產計劃及物料庫存情況,確定采購進料計劃并及時與供應商協商、確定進料計劃。 (5)采購人員核實并跟催進料進度。 (6)倉儲人員提前備好所需物料,遇到不足提前向采購人員反饋。 (7)生產部門控制產能并依生產計劃對生產進度實施控制,發現問題及時回饋生產管理人員并及時予以控制、調整。 |